网站首页 > 情感社区> 文章内容

社区大战:社区商业业态正在反潮流兴起

※发布时间:2017/8/19 22:48:4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还在担心沃尔玛即将一统天下吗?这个《财富》10年前提出的论调曾让不少中小零售业者,但看看现在“山姆大叔”的窘境吧:退出日本,失意韩国,印度甚至都不欢迎它的进驻。在中国,沃尔玛的日子同样不好过。电子商务的冲击,房租和人力成本的上涨,以低价为主要特色的营销手段不再吸引消费者。

  在这种大卖场模式式微的背景下,一种算不上时新但更贴近消费者的社区商业业态正在反潮流兴起。所谓“社区”的概念,最早由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商业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诞生。当时由于家庭汽车的普及,以及城郊新建的发达的高速公,使得美国城市居民大量向郊区扩散,由此产生专门为郊区新建居住区居民服务的社区商业。

  社区商业,这一商业形态成为城市商业的基础,它的服务人口一般在5万人以下,服务半径一般在2公里以内。由于这一商业的属性决定了它的总规模一般应控制在3万平米以内,商业业态的设置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在欧美发达国家,社区商业早已成为居民综合消费的载体,约占社会商业支出总额的 60%,人均商业面积达1.5平方米至1.8平方米。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从早先的平房和四合院住进了鸽子笼一样的小区里,人们之间的社区情感也随同传统街区一并消失。由于水泥森林阻断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再高档的小区也仅能提供住宿功能,无法还原从前的街区。

  “传统社区的一个夫妻杂货店就能成为社区空间的生活中心。”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导师罗家德告诉《环球企业家》。在罗看来,从前的夫妻杂货店由于在一个社区里常年开店,从而能够认识社区里大部分居民。顾客会在店里寒暄,小孩放学会在周围玩耍,老人也可能在店门口支个棋盘下棋引大家前来围观。因为人际关系的连结,“这里变成一个公共空间,大家联络感情的地方”。

  在罗家德常年居住的,现代社区的社区情感主要靠社区营造活动重新凝聚。20世纪80-90年代,和今天的一样,因为工业化、城市化与全球化,城市小区成了人们睡觉的地方,居民不再互动与连结,所以社区营造运动兴起,很多NGO或公共知识份子进人社区,靠着各种社区活动把深锁在自己家中的居民找出来,教他们组织,治理,最后他们能自行解决很多做不完整的社会福利工作,如养老、育幼、青少年、终身学习等等。

  但国内也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诸到这种社区商业,这“最后一公里”的商机上。最先瞄准社区商机,希望靠融洽的社群关系带来销售增长的是各种零售便利店和社区超市等。

  在城市化演进的过程中,便利店和社区超市其实一直拥有自己的空间。“远亲不如近邻”,也许更能表明社区店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居民把大卖场比作长辈,偶尔去“看望”一次;社区店是邻居,天天都要见面。也正因此,最具融洽社群关系动力和能力的是这一商业形态。

  社区内的小型超市和便利店之所以能在社区多年,原因之一就是员工与顾客已经形成了“熟人关系”,一些社区型超市甚至推出了帮助顾客照看老人和小孩等服务。

  对于便利店业发达的日本和来说,便利店除了是人们购买日用商品的地方,更是享受各类服务的场所。除融洽社群关系的努力外,中国的便利店如今也都正在地营造产品和服务的差异性。

  “离消费者越近,离竞争就越远”,很多商业大咖开始实行抓小放大,向社区逐渐靠拢的策略,例如津工所开店铺大多是180平方米至220平方米的社区店。具体而言,他们将蔬菜作为突围切入点,承诺蔬菜价格比市场便宜10%。这在业内人士看来是“自寻死”的做法,因为社区店销售蔬菜,量小、损耗大,毫无竞争优势。但他们有自己的看法,“顾客进店买菜的同时,可以带动其他商品的销售,总体上的利润并不会减少。”

  “标准化运作不是简单的装修风格统一的‘千店一面’,而是要追求更了解消费者,服务更有针对性的‘千店千面’。”在这些商家才看来,社区超市和便利店必须在生鲜商品经营、非实物商品经营的服务类项目开发上多动脑筋,从这些方面去综合地提升消费者的生活质量,从而获得足够的客流和客单来自己能够盈利,社区商业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以差异化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在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中,非商品性需求(诸如快递、各种缴费项目、买火车票和各种演出票,甚至是代看小孩和老人等等)和情感的需求(比如到你店里你能够喊得出他的名字,他来买肉,你立刻知道他买多少、想怎么烧着吃、想买哪一块肉等等)最为重要。

  与上述想法不谋而合,玉兰邻里广场深耕社区,锁定热点内容,规划了情调餐饮+智育童玩+生活服务三大黄金业态。组合成循环消费链,形成多次消费、持续消费、习惯消费。更好地经营社区人情关系,增加消费亲切度。

  同时凭借店多助市,形成集群效应,商铺产品为“广场+商街+盒子” 模式,宽阔的广场聚集休闲人流;商业街实现人气的消化;而商业盒子的多业态形成延长消费时间,实现多次消费。这种新颖的规划手法,一则做大整体商业的辐射商圈,二则实现了铺铺都是投资黄金铺。稀缺的餐饮业态,还能进一步提升商铺核心价值。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