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女性健康> 文章内容

李哲:“”解剖学科的达人

※发布时间:2016-4-27 18:24:1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李哲的名字在广东医学院的校园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他是一位普通的解剖学科老师,除了立足三尺上好课,大部分周末和晚上时间都用在他的免费特训班上,培养符合他育人的学生,学生们也以加入他的特训班为荣;他又是微博里的时尚博主、豆瓣上的科普达人,拥有22万多粉丝,让神秘而又令人生畏的解剖学科走下“神坛”,进入普通人的生活。他微博上的签名是“爱解剖,爱生活,且解且珍惜”,粉丝们称他为“医学界的长腿欧巴”,俨然成了90后热捧的“明星”

  办免费特训班——“自己拥有的再多,如果不去分享,那不是知识,而是一堆毫无生气的文字而已。”

  李哲教《人体解剖学》7年了。随着教学经验累积和实习生的反馈,他发现即使一些解剖学习得很好的学生,到了临床实习阶段,对手术中人体结构的认知依然模糊,原因就在于传统授课方式对临床应用的忽视。

  医学的教育模式是否应该发生改变?教师的教学思维是否应该发生转变?抱着这样的疑问,开办了《临床应用解剖学》特训班。

  从录取考试开始,试卷就难倒了一批“照本宣科”的同学。“都是基础内容,但是很细致。”幸运地通过了考试关的临床专业新生姚文宇对记者说,“比如手部的肌肉一般老师上课重点讲,但是在试题中也出现了。”“老师更注重思维方式的考核,而不只是知识点。”

  但接下来的课程并没有让学生们失望。针对注重临床应用的教学目标,李哲尝试了很多新的教学方式。

  “他会以真人为模特。有堂课,就是让我们在师兄裸露的上半身画出心脏的,”姚文宇介绍,这样的学习后,器官空间结构定位了然于心。第一期的、已经连续两期担任李哲助理的罗锡庆同学则告诉记者,“我们画的不是大概的,而是正身上精确的和精确的大小,包括心脏周围的血管。这样在给病人进行外科穿刺治疗时,就可以避免失误。”

  “一开始很多学生以为这个班要收费,不相信会有老师拿出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来做一项这样的工作,且分文不取。”李哲说,这种零报酬的付出,完全发自内心。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以往的知识积累真正为教学所用,把知识传去,“自己拥有的再多,如果不去分享,那不是知识,而是一堆毫无生气的文字而已。”

  特训班现在已经办到第3期,共培养出80名同学。李哲当初的想法和教学设计在逐步实施和完善,而他也从中收获了不少惊喜。李哲的课堂作业要求很特别:只要不是一排排的文字,学生可以采取任何的方式和想法来完成自己的作业。

  “他们的作业简直五花八门,各有千秋,你想到的形式,想不到的形式都能用上!”李哲向记者展示们交的作业,有人体器官示意图,还有的是手工制作。在“循环系统”的课程作业中,甚至有同学买了一颗新鲜的猪心,仔细解剖之后交了上来。

  “老师没有要求的时候就是最好的要求。”李哲将这些都视为学生给予他的回报,“你给学生信心,学生就会以努力来回报你,当我看见他们的思维模式开始发生转变,学习的取向开始过渡到应用型的时候,那种喜悦或许只有自己能,“所谓物质报酬不是衡量所有事情的标准。”

  借网络科普知识——“我尽量把我的‘课堂’变成实用性的课堂,无论是医学生还医学生,只要能听明白就会很快应用。”

  女人比男人高级吗?腹围越大越容易腰部疼痛吗?为什么感冒时同时捏住双侧鼻翼擤鼻涕容易导致中耳炎?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李哲的微博上都能得到答案。

  2011年8月份,李哲发布第一条微博,当年即粉丝过万,时至今日,新浪微博上“李哲教你学解剖”已经坐拥22万粉丝,逐渐成为网上学习解剖学的代名词。根据“新浪微博数据中心”的数据盘点,在最爱与粉丝互动的医生中李哲排名第三,私信互动量达到了12,5737。

  22万粉丝,无异于一个颇有影响力的“自”。谈及这种影响力对他个人的影响,李哲说,最有益的影响就是可以和协和医院、华西医院等诸多医院的医生直接交流,可以和全国很多院校的学生直接交流。“这对于基础的解剖和临床医学的真正融合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网络科普的过程中李哲感受到,无论是医学生、医生还是从事健康产业的人,甚至是普通人,他们对于解剖学都有着迫切学习的愿望。所以他在网络上跳出平时课堂的模式,倾向于为普通百姓普及人体知识。“你懂一点人体知识有病去医院就知道挂哪一科的号,这对于医学生来讲简直就是小儿科,但是隔行如隔山,普通百姓对于这方面的知识却有所欠缺。”李哲说,“‘解剖学’3个字已经和医学深深挂钩,很难从医学生固有的思维上逾越出来。但是把‘解剖学’为‘人体科学’就会将这门学科拓展出去,也会对科普起到很好的作用。”

  事实上,李哲的“人体科学”早已走出医学生的需求圈,人体工学设计、健身教练、瑜伽教练、体育专业以及人体学的爱好者等很多非医学人士。日前,李哲受邀到某瑜伽馆的《瑜伽解剖之脊柱》公开课,讲授如何在拉伸中避免棘手的骨骼损伤问题,100个名额不到2天全部约满。“没有一定的人体解剖知识,就很难理解每一个动作的原理,以及如何去控制这些动作的幅度。”

  “除了这些之外,就算平时的保健,处处都有人体科学的痕迹。”李哲说,我尽量把我的‘课堂’变成实用性的课堂,无论是医学生还医学生,只要能听明白就会很快应用。比如,踝关节扭伤后如何处理?刘翔为什么会得跟腱炎?等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事例,通过解剖学分析,他们觉得有趣,自然也就记住了。

  李哲把这些在网络上积累的科普经验整理成一本书——《趣味人体手册》。这本小截止2013年共卖出1,0888本,一度登上当当网医学类排行榜第1名。

  行“无语良师”追思仪式——“让医学学生在医学的学习过程中,渐渐体生命的物质本真,体生命的崇高。”

  有一次,一名外校的医学生在微博给李哲留言说,“呼吸系统”实验课上,当她亲手触摸真实的肺时,已经完全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失声痛哭。因为她的爷爷死于肺癌。

  “人只有在无助的情况下,才会寻求别人的帮助。”李哲说,死亡意义的教育,我们太欠缺了!因为国家的文化本身就有着逃避死亡的因素在里边,无论是医学院的教师还是学生都不知道如何面对死亡。

  《人体解剖学》课学生教学用的尸体常被尊称为“无语良师”。“在教学中尤其是第一次课,很多同学虽然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面对真正的‘无语良师’时,还是有些心理。这就是‘死亡教育’的欠缺。”正因为如此,李哲为即将开始人体解剖学习的“未来医生”策划了一门特殊的课程——“无语良师”追思仪式。

  追思仪式上,解剖教研室外的小广场上,500余名身着“白大褂”的医学生,齐刷刷地站成几排,透过窗户玻璃能看到白布遮盖的“大体”。每人手里都捧着一只花,按照队伍顺序依次向“无语良师”行追思礼。

  “国人有时也将解剖学所用遗体称为“大体”。‘大’是代表了大舍!”李哲说,“无语良师”是每一名医学生此生所面对的第一位患者,但事实上国内开展此类活动的高校并不多。“在教学中,我尽量让同学感受到,有我们这样一群教师每天和‘无语良师’相处。”李哲告诉记者,“要知道每一刀都是有意义的,所学习的每一个结构都是至关重要的,不要因为今天的,而酿成日后的悲剧。”李哲阐述到,生与死是医学生学医行医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严肃的话题。认识到这一点,在医学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渐渐体生命的物质本真,体生命的崇高。(通讯员 姜淑娟 吴征宇 记者赖红英)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